清晨的洱海,碧波万顷,水天一色。岸边草地林地绿意盎然,游人漫步廊道,一步一景,仿若入画。暑期以来,全长129公里的大理环洱海生态廊道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网红打卡点”。
大理洱海海菜花 杨继培 摄
随着精准的保护治理纵深推进,洱海水质连续多年保持优良水平,入选中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被誉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连片绽放,洱海论坛成为对外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窗口,向世界成功展示了洱海保护从“一湖之治”向“全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的“洱海案例”。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绚丽多姿,源远流长,是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温暖之旅,是高黎贡山猿啼鸟鸣的自然之音,是红嘴鸥漂洋过海的春城之约,是苍山洱海风花雪月的美丽邂逅……
象群在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山林间觅食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正是云南矢志不渝建设生态文明,擦亮绿色底色,提升幸福成色的生动诠释。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云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的总体要求,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2023年云南污染防治攻坚战成绩优异,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9项约束性指标任务。 从严从实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云南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打好10大标志性战役。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多年稳定在98%左右,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纳入国家考核的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较2020年提升6个百分点,泸沽湖(云南部分)、赤水河(云南段)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土壤环境总体保持稳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风险管控处置水平稳步提升。
泸沽湖 朱远灵 摄
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云南全面开展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风险防范和保护,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66处,全面实施城乡绿化美化行动。目前,全省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分别居全国二、三、四位,国际重要湿地数量居全国第3位。 放眼全省,天蓝、地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族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七彩云南成为无数人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