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近年来,文山市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水安全”发展战略和实现“农田水利工程长效良性运行和促进农业节水减排”两个目标,按照“政府主导、高位推动,市场运作、专业维养,数字赋能、节水高效,因地制宜、试点推进”的原则,切实扛起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主体责任,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以完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以明晰产权、水权为前提,以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以创新机制为动力,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实现“建管养”一体化发展,达到 “以水养水”的目标。目前全市已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47.87万亩,覆盖全部有效灌溉面积,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文山市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市发展改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财政局等单位为成员的“文山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及领导小组”,全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二是强化技术人才保障。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推行智慧水务,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推行“管养分离”,逐步推进由专业化队伍承担灌区工程维修养护,确保灌区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同时,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抽调精干人员组建改革工作专班,集中办公,联动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三是压实主体责任。先后制定了《文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文山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文山市农业水价改革推进工作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压实部门责任,明确任务分工,严格落实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的责任主体、监督主体、运行主体和管护主体,增强了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一是明晰农业水权,执行定额管控。文山市采取明晰水权、完善设施、合理收费、节水奖励等措施,综合施策,统筹构建新型农业供用水管理方式,着力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和水安全。同时,对已安装用水计量设施的灌片,以灌片用水总量指标为控制目标,根据实际节水量实行节水奖励。节水量20%(含)以上的奖励0.1元/立方米;灌区节水量10%(含)—20%的奖励0.08元/立方米;节水量10%(含)以内的奖励0.05元/立方米。二是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以节水优先原则,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引入分类水价、超定额累计加价、补贴和节水奖励制度,通过市场机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全面促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按照《文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文山市农业供水价格的批复》(文市发改发〔2023〕93号)分常规作物、经济作物、养殖、其他四个类别制定按量用水价格。三是推进工程节水,改进农艺措施。将德厚镇0.18万亩正果桃树种植基地作为农业节水、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节水管理制度、工程运行管护制度、完善节水管理办法,对灌溉用水量力求科学精确,做好农灌用水的计量和记录,使节水工作更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确保节水措施执行到位, 并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向全市推广。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除水产养殖、花卉苗木外)的定额内用水精准补贴,评测优秀按20元/亩,良好按15元/亩,合格按10元/亩,不合格不补助。
一是立体种植,管网节水。2018年建设马塘镇热水寨片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为集中连片的标准化种植区,通过新建泵站4座,安装输水管网1483米、配水管网2376米,田间干管21377米,全部采用微灌措施,极大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条件,年灌溉效益达366.14万元,年节水效益43.88万元,省工效益7.45万元,节地效益0.31万元。二是完善设施配套,推进节水灌溉。文山市加大对群众节水意识的宣传引导,逐步摒弃传统的农业灌溉用水技术和观念,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灌区水利建设为载体,科学设计田间节水工程项目,配套完善计量设施,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推动创建设施完善、管理科学、节水高效、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助力富美乡村建设。目前,文山市已推广应用农业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设施建设3万余亩,节水效率达70%—80%。
下一步,文山市将进一步强化农田水利“水源、骨干、田间”工程三位一体化的专业化维养管护,发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将精准补贴资金纳入政府中长期预算,建设运行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农业供用水管理精细化,农田水利工程长效良性运行,持续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来源:云南省发展改革委